-
山上祈風石刻記載了宋代在泉州負責海外貿易管理的國家專員、地方官以及皇室成員等,為海外貿易商舶舉行祈風儀式的摩崖石刻。
-
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市舶司在泉州城南晉江江畔處設立,一段波瀾壯闊的泉州海洋對外貿易的繁榮歲月由此拉開帷幕。
-
德濟門遺址是宋元以來泉州古城的南門遺址,南面緊臨著晉江,建造于十三世紀,十四世紀中、晚期(元、明兩代)擴建。
-
泉州天后宮位于泉州古城南端,南臨晉江及沿岸港口,創建于1196年,始稱順濟宮。
-
真武廟,始建于宋代,有“八閩玄天上帝第一行宮”之譽,是10—14世紀泉州官方祭祀海神的場所,
-
泉州南外宗正司是南宋時期管理居住在泉州的趙氏皇族宗室群體的機構,隨南宋朝廷南渡杭州而遷入泉州。
-
泉州府文廟位于10世紀泉州城的東南部,西臨城市的南北向主街道,是一組院落式建筑群。
-
開元寺位于泉州子城西門外,南臨城內東西向主街道,始建于公元686年(唐垂拱二年),主體格局成形于10世紀。
-
老君巖造像是道家學說創始人老子的石雕像,也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道教石雕造像。
-
泉州清凈寺作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院之一,千年以來,不斷吸引著遠渡重洋的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聚集,開展禮拜宗教活動。
-
伊斯蘭教圣墓,位于泉州東郊靈山南麓,東南臨海,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兩位門徒“三賢”和“四賢”的入土安眠之墓。
-
草庵位于晉江華表山麓,始建于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庵為草構,故名“草庵”。
-
位于泉州城郊的磁灶窯址,于南朝末年開始燒制陶瓷。宋元時期,隨著泉州海洋貿易的繁榮發展,磁灶窯步入其最耀眼的黃金時期。
-
德化窯是中國陶瓷文化發祥地之一,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輸出商品。
-
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保存了能夠呈現完整的冶鐵生產體系和環境關系的珍貴物證,是宋元時期泉州冶鐵手工業的珍貴見證。
-
洛陽橋在泉州洛陽江的入??谔?,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橋,《泉州府志》稱之為“海內第一橋”。
-
安平橋俗稱五里橋,建于南宋紹興八年至二十二年,是中世紀世界最長的跨海梁式石橋,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盛譽。
-
順濟橋位于泉州古城南門德濟門外,橫跨晉江兩岸,以臨近順濟廟而得名。由南宋泉州郡守鄒應龍于公元1211年主持建造,為梁式石橋。
-
江口碼頭位于泉州古城東南的晉江北岸,是泉州這一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運輸網絡的代表性遺產。
-
石湖碼頭是泉州外港碼頭的珍稀物證,實證了宋元泉州優良的建港條件,與江口碼頭共同呈現了宋元泉州港的水陸轉運系統。
-
六勝塔位于泉州灣中部石湖半島北端的金釵山上,是一座仿木樓閣式石塔,體現了宋元時期泉州多元社會結構對海洋貿易的貢獻。
-
萬壽塔位于泉州城東南方向20公里的寶蓋山山頂,因寶蓋山是泉州灣一帶的制高點,古人認為在此建塔可鎖住水口以保平安,故稱關鎖塔。